国画家 莫介锋 官方网站

+收藏:http://mojiefe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莫介锋动态 正文内容
上通大雅,下接草根
2016-05-04    浏览(1305)    作者:三月风    来源:国画家 莫介锋 官方网站

做策展人的那段日子,我和众多观展人进行过交流,亲听过上千人对不同艺术家的评价,有收藏大家有普通百姓、有专业人士也有来看热闹的。趁此机会也经常与人评论艺术作品和交流心得,喜欢不同人对看到同一幅作品时产生共鸣的喜悦,也喜欢看另一双眼睛流露出别样神情的体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心境不同。

看莫介锋的作品,懂画的人看了是欣赏,不懂画的人看了是福利。之所以这样说,是让我想起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白居易的一则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他习惯将作出的新诗念给老村妇听,问其能否能听懂,老村妇听懂了,他才认为是好诗。就是这样心态做出的诗句,给人易懂、不做作的感觉,才使得他的作品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诵。莫介锋的绘画与白居易的诗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普通人能看懂的画,有感触、有共鸣的画。就算不是美术专业不懂评论赏析的人,也能说出几处亮点,从而产生对绘画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缩短了平常人对艺术品的距离感,同时也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

记得有一次制作网页,技术人员希望我提供一幅国画做首页用,我选了一幅《敢向天涯问道》,后来这位技术人员对我说,那幅画里的牛好像跟着人在走一样,让他想起小时候在乡下放牛时的情景。我会心一笑,再次感受到他的画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了。

我手上收集了莫介锋的部分出版物,有《人民美术》、《美术》、《世界知识》、《人民政协》、《人民功勋艺术家》、《鉴宝》、《文化参考》等,都刊登过其作品。翻看莫介锋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等,都有涉及。篇幅尺寸多样,最大有648cm*146cm的通篇巨幅,也有尺幅之作,都是心、意为之。    

借以下作品为例:

《黄河自古多豪情》,莫介锋擅山水,尤以巨幅见长。看过他现场创作的人都知道,思路一到,随心而作,随性而发,不为现实而牵绊,有的只是淋漓尽致的表达,心迹与墨迹交融,挥笔而起,那一笔就能划破天际的功力绝不是短时间的练习所能达到的。

《骨气》,莫介锋说自古赞美红棉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清代诗人屈大均的“十丈珊瑚是木棉, 花开红比朝霞鲜” 、宋代杨万里的“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古人以诗赞花,今我作画誉美,我喜欢红棉,喜欢它的红,红得生机勃勃、红得欣欣向荣、红得像团团火焰在燃烧,热烈、奔放。

《亦朱亦墨亦英雄》,莫介锋画松,笔在纸上游走连句举擦、一气呵成,通常一幅丈二巨制都是半日之功。此幅作品命题充满英雄情结,寓意多重。用笔、用墨、用色都强调强烈对比,红与黑、、黑与白之间合理安排,游龙似的线条、大胆的渲染,准确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铮铮铁骨敢问天》,是作者个性的宣泄,此画是其酒后之作,画面大气磅礴,苍松铁骨铮铮,擎天而立,傲骨直指苍天,风雨中一雄鹰一飞冲天,将世俗置之身后。技法娴熟,枝干中、侧锋兼用,大笔侧锋绞擦,松针用笔挻劲,与枝干间的笔墨连接点染回意象天成。大面积的大胆渲染,使画面统一在“敢问天”这一气势之中。画松是莫介锋的强项,其独创的技法将松树之精神人格化地高度升华,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粒粒皆辛苦》,作品中的人物采用没骨法,寥寥几笔,将耕者汗水浸透的发梢黏腻在额头上的具体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形神兼备。牛,则采用写实的手法,用大墨块精准地勾勒出耕牛的壮硕。再看那根牵牛绳,画出了犁与牛之间的紧绷感,着力点则落在土地上。通过这样的笔墨组合,完美地诠释了耕者乃至耕牛通过辛勤劳动的成果的确是“粒粒皆辛苦”。

《福至图》,传统钟馗形象的标杆,莫介锋13岁的画作就已在当地家喻户晓,其中钟馗形象堪称经典,每每在集市现场作画都会引来人群驻足观瞧,卖画的收益也给父母补贴了不少家用。正是这年少时的小小情节,他至今仍时常以钟馗为主题作画,并深入研究传统钟馗的形象及其动作、神情、服装、配饰。不少求画之人特意登门求钟馗画像,说:“除了收藏、欣赏,冥冥中总觉得有镇宅奇效。”我想这就是“画活了”的意思吧。

《一夜木棉红》,作诗入画,相得益彰。不但在构图上将诗篇恰当地融入在绘画当中,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在诗词方面也是有所建树。有时朋友聊天喝茶之余,他竟能随口以某人的名字做首藏头诗,或是以诗抒情、或是借物喻人,诗句押韵合辙,用词微妙,组织语言速度之快,时常让在座人等拍手叫绝。

莫介锋除了自幼的绘画经历,在美院更是接受了系统、严格、完整的国画、西画专业教育,拥有扎实的国画笔墨功底和西画光色的敏锐观察能力,所以在他的水墨作品里明显能捕捉到学院派技巧的影子,协调比例、光源位置、构图布局,都恰当地运用其中。

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早期作品中,学院派的痕迹较为明显。但是中国画强调写心和写意的文化根源,与西画强调自然、临摹真实有着本质的区别。莫介锋表示,他正在试图让自己的作品不要存在太多学院派的痕迹,多一些传统的技法,再融入西画的光影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尝试追求水墨“骨与肉”的关系,线条与墨块、色块的有机组合。

针对绘画技巧的创新问题,莫介锋认为不能盲目追求为新而新,比如中国画的表现技法——¬¬¬皴法,千百年来先人智慧的结晶、艺术的总结,已经将皴法演示的很齐全了,后人发明的所谓的新皴法,无非是旧法的一些演变,不算新法。其本人喜侧锋用笔,认为更容易表达出物体的体积感、光感和质感,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增添灵动、朴素之美,又兼具细腻、流畅之气,富有较强的艺术震撼力和生命力,有一种让人过目难忘的魄力。

我认识很多画家喜欢在物料上下工夫,甚至遵循古法、沿用古方,不惜重金四处寻找明清古纸或是运用天然石材、花卉等亲自研磨调制出罕有的色彩,当然也为作品增加了几分神秘的韵味。我问他在这些方面是否有着重,他的回答是:“纸张的好坏的确很重要,但我看重的是质量不是年代。至于颜料,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也知道,更有甚者用指定某品牌某年份的白酒来磨墨,称是这样处理的作品特别有个性。但这都是别人的做法,我经过多年的研究摸索,用普通的颜料就能调出自己想要的色彩,所以我没有刻意追求这些无形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莫介锋在北京《中国法制报》任记者的几年里,由于工作原因要经常出差,趁此也让他有机会开阔眼界,游历大江南北,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至今他对那些年写生的原稿仍视如珍宝,时常拿出来翻看,寻找灵感,也会回忆起过去的沧桑岁月。

他非常注重写生,在生活里也注意细节,时刻观察素材,甚至在农贸市场看见有形态好的冬瓜南瓜之类,就买回去观察,还说:“等我看‘熟’了再吃。”由此也能看出他是外表豪迈内心精致的人。

谈到写生,不得不提到红棉,红棉主题作为代表作之一,他与红棉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每画出一幅满意的红棉,都会让他感到无比的欢欣和满足。他画红棉多年,即观察实物也关心其他画家对红棉的表达,说有人画红棉,喜欢朵朵花都朝前,但仔细观察,红棉其实有着盛开、凋零、含苞、待放的各异形态,风、雨、阴、晴的色彩变化,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它的美丽。如果规律的表现花簇,作品的细节效果就显得呆了。再有,在特定的表现形式上,他爱红棉枝干虬龙般的骨气胜过花。于是,他喜欢用自己认识的红棉来表达红棉,但又不脱离其本身固有的精神,用画笔转化成创作语言,呈现在观者面前,让更多人透过他的作品也爱上红棉的精神。

自古有画如其人之说,他对待艺术认真、投入、踏实,坚持个人风格、追求进步创新,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都能透过他的作品得以展现。

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其作品应该是不断在进步的,必须拥有旺盛的创作力、持续力。莫介锋就是这样,即使是同一主题的作品,在他的笔下都逐年发生着变化,新旧作品依次对比便一目了然。他说他即使到了八十岁,画风都还会变化。

莫介锋与自己的学生交流时,也时常叮嘱他们:真正的美,是公众都能接受的范围,希望能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实现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

经过多年历练,他逐渐对中国传统笔墨有了自己的领悟,为他在现今及以后艺术创作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的作品,在十足的传统韵味中参透着强烈的艺术个性,每一幅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每一幅作品都代表着这位艺术家在艺术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的尝试,笔墨运转中,契合造化,独抒胸臆。

文 三月风

标签:国画家,莫介锋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